您当前位置: > 爱丽女性网 > 服饰搭配 >

\

 

  湖水清澈,树林茂密,当地村民在林中建起五颜六色的棚子,或卖烙锅洋芋,或供游人玩乐。

  

\

 

  航拍天湖。 

  钟山区双夏乡中箐村,它的“名气”没有天湖大。位于中箐村的天湖,水城人大多数都知道。如果说中箐村似父亲,天湖却似漂亮的女儿。

  日前,记者来到地处市中心城郊的中箐村,一路上看到的是茂盛的树林和掩映在林中错落有致的农家房屋。密林苍苍、生机勃勃,70%以上的森林覆盖率,为中箐村、也为天湖风景区印上了鲜明的“绿色标签”。

  春天,湖水明镜,山花遍野;夏天,绿树成荫,飞鸟掠湖;秋天,野果飘香,湖光荡漾;冬天,群山裹雪,秀湖暗藏。这是天湖的“四季图”,宜人的景色加上地处城郊,使天湖景区成为市中心城区市民游玩的“胜地”,一年四季游人不断。

  络绎不绝的游客为天湖景区带来了“人气”,也为当地村民开启了致富之门——许多村民在景区摆摊卖“烙锅”等小吃。“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”,天湖,成为村民致富的“聚宝盆”。

  在中箐村,记者偶遇一位名叫姚喜的老人,他对天湖更是“情有独钟”。

  “农民画”式的神话——

  村民口中的天湖传说

  天湖的传说我听过。在见到姚喜之前,只把它当作一个平常的民间神话故事。

  在中箐村与姚喜相见,听他述说各种天湖传说的“版本”,才发觉一个神话故事在不同的人讲来“滋味”不同。

  听姚喜讲天湖,有了小时候听故事满身凉凉的清爽。

  有一个传说“版本”,姚喜认为是村民们公认的“正版”——

  天湖,彝文名叫“米凯侯”,奶名“大堰塘”。

  没有成湖之前,原是一个麻窝,麻窝最深处约90余米,前辈老人们还在里面种过庄稼。

 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因威宁草海挖沟放水,就从草海里面飞出了两条小白龙,它们飞到中箐豹子垭口停下,化作两位风姿绰约的绝色美女,向在垭口放牧的一位老人问:“听说你们这里有个唤做大堰塘的地方,不知有没有?”放牧老人便指着大堰塘方向答道:“有,就在前面那个山坡下。”

  待老人转过身去再转身回来时,瞬时便不见了两位美女的妙曼的身影,却见两只洁白的羊儿在丛林中奔跑……

  当天夜里下起了瓢泼大雨,麻窝里的水一夜盈满,竟成清澈透亮的湖泊。从此以后,不管每年雨季有多大的雨,湖水也不会变浑;不管天气如何干旱,湖水也从未干涸过。

  后来,当地人将“大堰塘”更名为“天生湖”,意为天降“仙湖”。

  故事情节简单,语言朴素无华,像是从地里刚挖的萝卜、采的黄瓜,原汁原味,清脆香甜。

  听完故事,不知为何,眼前浮现出一幅天湖神话的水城“农民画”。不知水城“农民画”是否画过天湖的传说?

  “天湖形似鸭蛋,直径200米,湖面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……”姚喜对天湖耳熟能详,娓娓道来。

  他还知道,天湖的由来与喀斯特地形有关:湖边的两座小山下有两处泉眼,泉水从溶洞中涌出,形成两道涓涓小溪,源源不断地流向湖中,加上雨季山水汇集,形成湖泊,终年不干。

  四十年“情缘”——

  在水一方的伊人

  在中箐村土长土长的姚喜,现在是近七十岁的老人,从水矿集团公司红旗矿退休后住在中箐村。

  天湖,是姚喜心中的“伊人”——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姚喜对天湖一往情深,至今四十年。

  从二十多岁离开家乡在红旗矿工作,每年,姚喜都要请假回乡,在天湖边转一转、坐一坐。年复一年,天湖成了他梦牵魂萦的牵挂,挥之不去的情结。

  四十年!天湖畔留下他数不清的足迹,清澈如镜的湖水蕴藏了他一次又一次深情的凝视和恋恋不舍的回眸。

  姚喜是一个舞文弄墨的人,一个心怀美好情感、珍藏天湖数十年的“性情中人”。

  在红旗矿,姚喜曾将对天湖的眷恋之情付诸笔端,写出《故乡的天生湖》等散文,刊发在《水城矿工报》等报刊上。在该矿学校任校长期间,他还常组织学生到天湖春游,让学生游览天湖的秀丽景致,共享他心中珍藏的那份乡愁。

  每年,姚喜都要回中箐,除探亲外,主要是在天湖边上转一转。“看看天湖有没有变化,听村民在湖边唱山歌,心里倍感亲切。”姚喜说,有时长时间不去看,心里会发痒。

  现在,退休在家的姚喜没事就到天湖边上游玩,天湖一年年发生的变化也让他看在眼里,喜上心上。

  “一年更比一年好!”姚喜说,平时来天湖游玩、观光的游客日渐增多,每逢春节、元宵节、端午节等节日,每天游客有两三万人,整个天湖景区人声鼎沸、车水马龙,十分热闹。中箐村为发展旅游业,带动村民致富,还专门建了“彝族风情园”,开展彝族文化风情活动,给天湖景区增添了一道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。

  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我们村里到处是瓦顶石墙的房子,那时乡亲们的日子都过得比较清贫。”回眸过去,姚喜对今天村里的变化印象深刻:“现在家家都是漂亮的平房,许多人家买了车,很多乡亲家中都喂猪、养鸡、种果树,都过上了好日子。”

  让姚喜津津乐道的还有当地很多村民家中购买了重型卡车,前不久,在村里的组织带动下,成立了一支拥有40余辆卡车的运输队,为中箐村周边的厂矿企业拉物资,运输业已然成为村里的一项主业,不仅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,也成为村民致富的一个主渠道,成为当地地企合作共赢的典范。

  看着姚喜讲述时兴奋的神情,记者暗忖:这是一个普通人的乡愁,也是一个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。

  在中箐,对家乡、对天湖“一往情深”的还大有人在。

  看着家乡近年来发生的可喜变化,住着宽敞、舒适的“四在农家”房,过着富裕、开心的日子,许多村民甜在心头,喜在眉头。

  “2013年,村里牵头组织,由村里5个村民出资600万元成立了核桃专业合作社,建起一个1500亩的核桃基地,并带动56户村民参与基地建设,我们以每亩土地4.28万元入股,到核桃收成时分红。”村民姚必乐滋滋地说,他将家里的26亩地全部入股,现在他也是核桃基地的股东之一。

  原来,在2013年中箐村就已经开始了“三变”尝试,发挥土地资源优势,带动村民做“绿色文章”。通过发动村中的“能人”,共同出资建了一个核桃基地,此举不仅盘活了该村丰富的土地资源,还为村里发展绿色产业开了先河。

  不仅如此,参与核桃基地建设的村民,摇身变成股民,看着像“绿色银行”一样的核桃基地一年年在增加“积蓄”,村民们更是乐不可支。“现在只盼着核桃早些挂果,早些见效。”姚必说。

  近年来,中箐村不但带领村民在天湖周边种植苗木、蔬菜和经果林,还依托天湖景区的旅游资源,打好“旅游牌”,为村民开辟更多的增收渠道。2014年,该村与腾庆旅游公司合作,由这家公司为中箐村规划、发展旅游业,引导村民在天湖景区开办农家乐、发展旅游商品等,村民们由此获利,享受到了天湖旅游资源的“馈赠”,许多村民因此大大增加了经济收入。

  如今,让姚喜恋恋不舍四十年的天湖,在来来往往的游客身影中,正在发生嬗变:景区开发在逐渐加快、扩大,天湖秀丽的容颜正在走出中箐,走出凉都,走向外面的世界。

上一篇: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下一篇:没有了

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,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。

COPYRIGHT © 2012 allady.com;皖ICP备05454159号